探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一座精神丰碑,满载家国情怀!

· 聚焦安徽 来源:阜阳政能量 作者:融媒体中心 字号 时间:2021-07-20 15:43    
摘要:2020年7月,淮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干流水位持续上涨。为缓解淮河上游防洪压力、保障下游城市安全,7月20日,阜南县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次开闸,向蒙洼蓄洪区分洪。“舍小家为大家……

2020年7月,淮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干流水位持续上涨。为缓解淮河上游防洪压力、保障下游城市安全,7月20日,阜南县王家坝闸时隔13年再次开闸,向蒙洼蓄洪区分洪。“舍小家为大家”、担苦担重担难担险的新时代王家坝精神"霸屏",广受点赞。
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第一站就来到阜南王家坝,了解开闸分洪和生产救灾情况,对乡亲们深情地说:“看到大家在党委和政府帮助下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我就放心了。希望乡亲们自力更生,继续努力,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时隔一年,盛夏又至蒙洼大地上一派勃勃生机在“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平静的淮水缓缓东流不远处,一座崭新的抗洪纪念馆掩映在翠绿的树木和农田之中

今年6月,王家坝闸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我市首个“国字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6月29日,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建成揭牌
日前,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参观探访蒙洼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厚重情怀和奉献精神

有一种难忘,叫沧桑蒙洼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位于淮河北岸王家坝闸东侧约100米处是一座浅灰色两层建筑采取半圆形和立方形结合立面造型外观庄重大气


进入馆内如同打开一部淮河抗洪救灾历史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地板上一条蜿蜒曲折的缩小版“淮河地图”
“淮河起源于河南南阳桐柏山,跨豫、鄂、皖、苏、鲁5省40个市,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伴随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记者的思绪沿淮河一步步逆流而上800多年来有关淮河抗洪的惊险与奋争如电影般一一展现在眼前▼淮河是一条多灾多难的大河:自1194年黄河夺淮以来,极大改变了流域原有水系形态,淮河失去入海尾闾;从16世纪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50年间,淮河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

纪念馆馆长马奔告诉记者,由于淮河上游山区较多,300多公里长的河道落差达178米。每逢汛期,上游来水直扑淮河上游与中游交接点王家坝,加之中游蒙洼一带河道坡降平缓,宣泄不畅,致使淮河水位上涨迅猛,极易造成洪涝灾害。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伟大号召,国家制定了“蓄泄兼筹”治淮方针,在淮河上中游接合部蒙河洼地,建设淮河中游第一座蓄洪区——蒙洼蓄洪区。

1951年冬,蒙洼圈堤工程开建;1953年1月,王家坝闸动工兴建;1953年后,按照人均18平方米的标准,在蒙洼蓄洪区建设了69座庄台……随后数十年间,在治淮模范李秀英、王家坝闸建设者唐立全等带动下,王家坝闸水利枢纽建成,蓄洪区群众居住、交通、用水等问题陆续解决,蒙洼蓄洪区人民的生活得到持续改善。
治水场景
有一种血性,叫顾全大局
“馆内展示的一幕幕场景,不少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生在淮河边、担任过10多年村干部的王聘三近段时间常来纪念馆一看就是大半天时间

对于1968年的那次开闸蓄洪王聘三印象深刻那一年,大雨连着下了7天8夜开闸蓄洪后,不少村民的房屋被冲倒大水漫堤,相当危险……那一年,王聘三才14岁那种惊恐、害怕的心情,他至今难忘
王聘三还记得1991年的两次开闸蓄洪那年,他作为村干部参与转移群众6月15日和7月8日,闸门刚关又要开眼看洪水又一次从家园漫过大伙儿纵有万分不舍还是为上下游的安全作出了牺牲
抗洪雕塑
不同的年份,一样的使命纪念馆中的一组数据震撼人心2020年7月,王家坝闸开闸36小时后,蒙洼蓄洪区航拍图1954年、1956年、1960年、1968年、1969年、1971年、1975年、1982年、1983年、1991年、2003年、2007年、2020年,13个洪水年份里,王家坝闸先后16次开闸蓄洪(其中,1982年、1991年、2003年均为2次开闸蓄洪),累计蓄洪量达75亿立方米。

每一次开闸蓄洪,都意味着蒙洼蓄洪区成千上万的人口承受洪涝灾害、10多万亩耕地化为一片汪洋……
而2020年7月20日的开闸蓄洪,创下了数个“最”:洪水涨势最猛、开闸指令最急、搬迁撤离最快、防汛秩序最稳……
有一种深情,叫同舟共济
漫步在纪念馆中一座座逼真的立体雕塑一张张满是记忆的旧报纸、旧图片一件件充满年代感的老物件无声诉说着一场场生与死公与私的严峻考验▼展板上,一篇题为《人民大会堂的掌声》的报道,记录了1991年9月时任阜南县委书记邓成标,作为灾区代表,向大会作抗洪救灾报告的故事。
邓成标讲到这样一个细节:段台乡党委书记戎宣桂,自家的麦子被淹了,房子被冲倒了,爱人哭着到乡里来找他。他对妻子说:“爹妈和孩子就交给你了,没吃没住的自己想办法,我不能丢下这1万多人不管啊!”

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抗洪英雄沈恩久,在1982年抗洪抢险中不顾危险,跳入洪水封堵管涌,最终累倒在大堤上;压不跨的钢铁战士郜登福,在1991年洪水大转移中,以过人的本领从洪水中搜救出16名落水群众,自己却多次过家门而不入;新时期最可爱的人周丽平,听说部队要开赴抗洪抢险第一线,主动放弃探亲假,请求上抗洪第一线,却在救援中不幸被拖入水底……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每当洪水来袭,各级党组织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党旗在抗洪一线高高飘扬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勇挑重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不惧风雨、冲在一线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捐款捐物……大家用最朴实、执着的付出书写着一个个人民至上、同舟共济的感人故事

有一种坚韧,叫自强不息
记者去纪念馆参观当日恰逢王家坝村民在抢收毛豆“毛豆不怕水淹,种这个有保障。”多年与洪水作斗争村民们找到了适合蓄洪区种植的农作物养成了团结互助、抢收抢种的好习惯
王家坝村民收获毛豆
“咱不能啥都靠国家和政府救助,只要踏实肯干,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随便跟当地群众聊两句就能感受到王家坝人身上那种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正如纪念馆中写着的一句话: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
蒙洼庄台民居的变迁
用钉耙扒着种、用铁锨挖着种、用棍子撅着种、用手指扣着种……馆中一块图片展板上,记录了2020年7月底洪水退去后,群众第一时间改种补种的情景。
“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植杞柳,鸭鹅水中游、牛羊遍地走……”这首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是蒙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的真实写照。
资料图
记者在展馆里看到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考察第一站就来到阜南王家坝冒着酷暑看望蒙洼蓄洪区的乡亲们了解开闸分洪和生产救灾情况
这一年来王家坝镇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抓紧灾后恢复重建,全力推动改种补种推进实施蒙河拓浚工程,缓解王家坝闸防汛压力抓好居民迁建工作,让群众尽快住上新居

以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为动力阜南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了中国柳编之都、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的区域名片正在向皖北改革创新县、宜居宜业品质县绿色发展示范县、幸福民生魅力县迈进
文化展厅
总有一种精神令人感动总有一种情怀使人敬仰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在颍淮大地满载家国情怀的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就是这样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存在
建设这个纪念馆的初衷就是以王家坝精神为依托全面展示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领导关怀等光辉历程将其打造成为水利科普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数不尽的感人故事永不朽的精神丰碑随着纪念馆功能持续完善王家坝精神的忠实见证者们必将为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凝聚更强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 : 卜文

免责声明 : 本网部分类容来源网络,转载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对您造成伤害,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本文为阜阳政能量原创编撰,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注明出处!
分享至:
推荐 收藏